詳解hashCode()和equals()的本質(zhì)區(qū)別和聯(lián)系
在學習java,根據(jù)視頻做實例的過程中,對equals和hashcode兩個方法理解稍微深刻一點,主要是它們兩個很容易混淆,容易出錯,自己又通過網(wǎng)上的資料學習,和大家分享
equals()方法
equals是Object類提供的方法之一,眾所周知,每一個java類都繼承自O(shè)bject類,所以說每一個對象都有equals這個方法。而我們在用這個方法時卻一般都重寫這個方法,why?
先看一個Object類中equals()方法的源代碼: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 return (this == obj); }
從這個方法中可以看出,只有當一個實例等于它本身的時候,equals()才會返回true值。通俗地說,此時比較的是兩個引用是否指向內(nèi)存中的同一個對象,也可以稱做是否實例相等。而我們在使用equals()來比較兩個指向值對象的引用的時候,往往希望知道它們邏輯上是否相等,而不是它們是否指向同一個對象——這就是我們通常重寫這個方法的原因。
Strings1 = new String(“kvill”),String s2 = new String(“kvill”);s1.equals(s2)為ture,
說明String類中已經(jīng)重寫了equals()方法,如果不重寫equals()方法,那么s1.equals(s2)默認比較兩個對象所指向的內(nèi)存地址是否相同,返回值必然為false。
當然接下來我們要改寫equals()方法,必須要遵守通用約定。來自java.lang.Object的規(guī)范,equals方法實現(xiàn)了等價關(guān)系,以下是要求遵循的5點:
1.自反性:對于任意的引用值x,x.equals(x)一定為true。
2.對稱性:對于任意的引用值x 和 y,當x.equals(y)返回true時,y.equals(x)也一定返回true。
3.傳遞性:對于任意的引用值x、y和z,如果x.equals(y)返回true,并且y.equals(z)也返回true,那么x.equals(z)也一定返回true。
4. 一致性:對于任意的引用值x 和y,如果用于equals比較的對象信息沒有被修改,多次調(diào)用x.equals(y)要么一致地返回true,要么一致地返回false。
5.非空性:對于任意的非空引用值x,x.equals(null)一定返回false。
hashCode()方法
hashcode()這個方法也是從object類中繼承過來的,在object類中定義如下:
public native int hashCode();
hashCode()返回該對象的哈希碼值,該值通常是一個由該對象的內(nèi)部地址轉(zhuǎn)換而來的整數(shù),它的實現(xiàn)主要是為了提高哈希表(例如java.util.Hashtable提供的哈希表)的性能。
必須銘記:在每個重寫了equals方法的類中,你必須也要重寫hashCode方法。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就會違反Object.hashCode的通用約定,從而導致該類無法與所有基于散列值(hash)的集合類結(jié)合在一起正常運行。
hashCode()的返回值和equals()的關(guān)系如下:
如果x.equals(y)返回“true”,那么x和y的hashCode()必須相等。
如果x.equals(y)返回“false”,那么x和y的hashCode()有可能相等,也有可能不等。
public class TestEqual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1 = new Student("張一", 6); Student s2 = new Student("張一", 6); if (s1.equals(s2)) { System.out.println("相同 s1的代碼:" + s1.hashCode() + " s2的代碼:" + s2.hashCode()); } else { System.out.println("不相同"); } } } class Student { private int age;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Student() { } public Student(String name, int age) { this.age = age; this.name = name;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 this.age = age;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int hashCode() { return (this.name.hashCode() + this.age) * 31; }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 boolean result = false; if (obj == null) { result = false; } if (this == obj) { result = true; } if (obj instanceof Student) { Student stu = (Student) obj; if (stu.getName().equals(this.name) && stu.getAge() == (this.age)) { result = true; } } else { result = false; } return result; } }
詳細分析
equals()是判讀兩個Set是否相等[前提是equals()在類中被覆蓋]。==決定引用值是否指向同一對象。
1、當向集合set中增加對象時,首先計算要增加對象的hashCode碼,根據(jù)該值來得到一個位置來存放當前的對象,當在該位置沒有一個對象存在的話,那么集合set認為該對象在集合中不存在,直接增加進去。如果在該位置有一個對象的話,接著將準備增加到集合中的對象與該位置上的對象進行equals方法比較,如果該equals方法返回false,那么集合認為集合中不存在該對象,再進行一次散列,將該對象放到散列后計算出的新地址里,如果equals方法返回true,那么集合認為集合中已經(jīng)存在該對象了,不會再將該對象增加到集合中了。
2、當重寫equals方法時,必須要重寫hashCode方法。在java的集合中,判斷兩個對象是否相等的規(guī)則是:
1),判斷兩個對象的hashCode是否相等
如果不相等,認為兩個對象也不相等,完畢 ; 如果相等,轉(zhuǎn)入2
2),判斷兩個對象用equals運算是否相等
如果不相等,認為兩個對象也不相等
如果相等,認為兩個對象相等(equals()是判斷兩個對象是否相等的關(guān)鍵)
可見hashcode()相等時,equals()方法也可能不等。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tring s1=new String("zhaoxudong"); //此語句創(chuàng)建了兩個對象,一個是字符串對象“zhaoxudong”(存放于棧中的字面量),另一個是new后在堆中產(chǎn)生的對象。詳細見下面的四.4 String s2=new String("zhaoxudong"); //上述兩條語句一共是產(chǎn)生了三個對象,因為棧中只有產(chǎn)生了一個對象。 System.out.println(s1==s2);//false System.out.println(s1.equals(s2));//true System.out.println(s1.hashCode());//s1.hashcode()等于s2.hashcode() ,指向同一內(nèi)存的引用 System.out.println(s2.hashCode()); //equals和hashCode方法只用于兩個對象的比較和容器中,與對象的創(chuàng)建沒有關(guān)系 Set hashset=new HashSet(); hashset.add(s1); hashset.add(s2); /*在添加s1,s2時, hashset認為s1和s2是相等的,所以讓s2覆蓋了s1;*/ Iterator it=hashset.iterator(); while(it.hasNext()){ System.out.println(it.next()); } //最后在while循環(huán)的時候只打印出了一個”zhaoxudong”。
這是因為String類已經(jīng)重寫了equals()方法和hashcode()方法。
但是看下面的程序:
>public class HashSet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HashSet hs=new HashSet(); hs.add(new Student(1,"zhangsan")); hs.add(new Student(2,"lisi")); hs.add(new Student(3,"wangwu")); hs.add(new Student(1,"zhangsan")); Iterator it=hs.iterator(); while(it.hasNext()){ System.out.println(it.next()); } } } class Student { int num; String name; Student(int num,String name) { this.num=num; this.name=name;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num+":"+name; } }
輸出結(jié)果為:
1:zhangsan 1:zhangsan 3:wangwu 2:lisi
為什么hashset添加了相等的元素呢?
這是不是和hashset的原則違背了呢?回答:沒有因為在根據(jù)hashcode()對兩次建立newStudent(1,"zhangsan")對象進行比較時,生成的是不同的哈希碼值,所以hashset把他當作不同的對象對待了,當然此時的equals()方法返回的值也不等。那么為什么會生成不同的哈希碼值呢?原因就在于我們自己寫的Student類并沒有重新自己的hashcode()和equals()方法
所以在比較時,是繼承的object類中的hashcode()方法,它是一個本地方法,比較的是對象的地址(引用地址),使用new方法創(chuàng)建對象,兩次生成的當然是不同的對象了,造成的結(jié)果就是兩個對象的hashcode()返回的值不一樣。那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原因是:在Student類中重新hashcode()和equals()方法。
class Student{ int num; String name; Student(int num,String name){ this.num=num; this.name=name; } public int hashCode(){ //重寫hashCode的方法 return num*name.hashCode(); }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Student s=(Student)o; return num==s.num && name.equals(s.name); //&&的優(yōu)先級比==低,所以前面不必加括號 } public String toString(){return num+":"+name; } }
根據(jù)重寫的方法,即便兩次調(diào)用了new Student(1,"zhangsan"),我們在獲得對象的哈希碼時,根據(jù)重寫的方法hashcode(),獲得的哈希碼肯定是一樣的。所以運行修改后的程序時,我們會看到重復元素的問題已經(jīng)消除。
總結(jié)
這塊知識比較容易出錯,理解一定要深刻,多多的實踐會對原理與定義理解的更加的深刻。有什么問題可以隨時留言,小編會及時回復大家的。感謝大家對本站的支持。
相關(guān)文章
使用spring通過aop獲取方法參數(shù)和參數(shù)值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使用spring通過aop獲取方法參數(shù)和參數(shù)值,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錯誤或未考慮完全的地方,望不吝賜教2021-09-09Spring @Bean注解的使用場景與案例實現(xiàn)
隨著SpringBoot的流行,我們現(xiàn)在更多采用基于注解式的配置從而替換掉了基于XML的配置,所以本篇文章我們主要探討基于注解的@Bean以及和其他注解的使用2023-03-03mybatis-plus update更新操作的三種方式(小結(jié))
本文主要介紹了mybatis-plus update更新操作的三種方式,文中通過示例代碼介紹的非常詳細,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可以參考一下2021-10-10Jenkins Pipeline為Kubernetes應用部署增加狀態(tài)檢測腳本優(yōu)化
這篇文章主要為大家介紹了Jenkins Pipeline為Kubernetes應用部署增加狀態(tài)檢測腳本優(yōu)化示例詳解,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借鑒參考下,希望能夠有所幫助,祝大家多多進步,早日升職加薪2023-12-12說說@ModelAttribute在父類和子類中的執(zhí)行順序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ModelAttribute在父類和子類中的執(zhí)行順序,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錯誤或未考慮完全的地方,望不吝賜教2021-06-06kafka生產(chǎn)者發(fā)送消息流程深入分析講解
本文將介紹kafka的一條消息的發(fā)送流程,從消息的發(fā)送到服務端的存儲。上文說到kafak分為客戶端與服務端,要發(fā)送消息就涉及到了網(wǎng)絡通訊,kafka采用TCP協(xié)議進行客戶端與服務端的通訊協(xié)議2023-03-03Spring Boot 基于注解的 Redis 緩存使用詳解
本篇文章主要介紹了Spring Boot 基于注解的 Redis 緩存使用詳解,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xiàn)在分享給大家,也給大家做個參考。一起跟隨小編過來看看吧2017-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