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Java IO的flush
Java的IO是一個大知識點,
如果把它的知識點拆開來說的話估計能說一個星期,關于IO的體系可以看看下面這張圖,
接下來我們從一段代碼開始聊吧,先看看下面這段代碼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File file = new File("text.txt"); if(!file.exists()) { file.createNewFile(); } FileOutputStream fos = new FileOutputStream(file); BufferedOutputStream bos = new BufferedOutputStream(fos); byte[] b = new byte[1024]; bos.write(b); bos.flush(); } }
代碼中構造了一個緩沖流,然后往流里寫入一個KB長度的數據,最后調用 flush()方法。
這是很簡單的一段代碼,最終的輸出結果是會生成一個 1KB的 text.text文件。
但如果我們把最后一行注釋掉的話
//bos.flush();
最終生成的 text.text大小會變成0.
這個結果是很顯然的,不過如果我們把 flush()換成 close()的話,結果是不是還會是 0呢?
關于 flush
flush()這個東西,其實在很久以前的網絡傳輸中就有了
那個時候為了效率,服務器和客戶端傳輸數據的時候不會每產生一段數據就傳一段數據
而是會建一個緩沖區(qū),在緩沖區(qū)滿之后再往客戶端傳輸數據
有時候會有這樣的問題,當數據不足以填充緩沖區(qū),而又需要往客戶端傳數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有了 flush的概念,將緩沖區(qū)的數據強迫發(fā)送。
回到上面的問題,如果把 flush換成 close是否可行呢
答案是可以的。
如果看源碼就知道 BufferedOutputStream的繼承關系
public class BufferOutputStream extends FilterOutputStream
BufferedOutputStream沒有實現 close()方法,所以會直接調用 FilterOutputStream的 close(),而 FilterOutputStream的 close()方法會調用 flush()來輸出緩沖區(qū)數據。
實際開發(fā)中關于IO操作的,都強調最后要調用 close()方法,上面的例子就是其中一個原因了。
相關文章
IDEA中Maven報錯Cannot resolve xxx的解決方法匯總(親測有效)
在IDEA中的pom文件中添加了依賴,并且正確加載了相應依賴,pom文件沒有報紅,看起來像是把所有依賴庫全部加載進來了,但是代碼中使用依賴的類庫使報紅,本文給大家介紹了IDEA中Maven報錯Cannot resolve xxx的解決方法匯總,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2024-06-06springboot源碼中this::selfInitialize怪異用法的含義解析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springboot源碼中this::selfInitialize怪異用法的含義解析,本文給大家介紹的非常詳細,對大家的學習或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2023-03-03淺談mybatisPlus的Ipage分頁和map參數的問題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mybatisPlus的Ipage分頁和map參數的問題,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錯誤或未考慮完全的地方,望不吝賜教2021-12-12JAVA使用commos-fileupload實現文件上傳與下載實例解析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JAVA使用commos-fileupload實現文件上傳與下載的相關資料,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2016-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