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談JS邏輯判斷選擇器 || &&
前言
|| 與 &&在JS里與其它語言不一樣,這是選擇器運算符,而非邏輯運算符。
對于||來說,若判斷為true,則返回第一個值,為false返回第二個值。
&&相反,若判斷為 true,則返回第二個,為 false為返回第一個值。
絕對不是像其它語言那樣返回true或false,而是會返回第一個值或第二個值。
簡單的測試代碼
先是true與false的測試,后將false改為數(shù)值0. 除了|| 與&&之外易讓人疑惑外,JS里的假值表也算是個大疑點。
let A = true;
let B = true;
testLogic(A,B);
A = true;
B = false;
testLogic(A,B);
A = false;
B = true;
testLogic(A,B);
A = false;
B = false;
testLogic(A,B);
/*假值表,以下值 可以被強制布爾轉(zhuǎn)換為false,其它轉(zhuǎn)換皆為true
undefined
null
false
+0,-0,NaN
"" 空字符串
其它皆為真值,如空對象{}
*/
console.log("-----------------next test ---------------");
A = true;
B = true;
testLogic(A,B);
A = true;
B = 0;
testLogic(A,B);
A = 0;
B = true;
testLogic(A,B);
A = 0;
B = 0;
testLogic(A,B);
function testLogic(A,B){
if(A || B){
console.log("A:",A,"B:",B,".A||B true:",A || B);
}
else
{
console.log("A:",A,"B:",B,".A||B flase:",A || B);
}
if(A && B){
console.log("A:",A,"B:",B,".A&&B true:",A || B);
}
else
{
console.log("A:",A,"B:",B,".A&&B flase:",A && B);
}
}

我寫代碼時我其實就只知道如何做到if 與邏輯判斷實現(xiàn)其它語言一樣的正常的效果:
結(jié)論是保證A與B的是true或false而不是其它值。
正常語言是這樣的:
| A | B | A||B | A&&B |
| T | T | T | T |
| T | F | T | F |
| F | T | T | F |
| F | F | F | F |
JS語言是這樣的:返回的是A或B,只要保證A與B的是true或false而不是其它值,那么在使用上與正常語言邏輯一樣。
| A | B | A||B | A&&B |
| T | T | A(T) | B(T) |
| T | F | A(T) | B(F) |
| F | T | B(T) | A(F) |
| F | F | B(F) | A(F) |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對大家的學(xué)習(xí)有所幫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腳本之家。
相關(guān)文章
javascript使用isNaN()函數(shù)判斷變量是否為數(shù)字
javascript中判斷變量是否為數(shù)字的方法,這里主要介紹javascript里的 isNaN() 函數(shù),具體使用如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下2013-09-09
JS中‘hello’與new String(‘hello’)引出的問題詳解
這篇文章主要給大家介紹了關(guān)于JS中'hello'與new String('hello')引出的問題的相關(guān)資料,文中通過示例代碼介紹的非常詳細,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借鑒,下面隨著小編來一起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吧2018-08-08
使用JavaScript實現(xiàn)一個小程序之99乘法表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使用JavaScript實現(xiàn)一個小程序之99乘法表的相關(guān)資料,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2017-0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