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基于Semaphore構建阻塞對象池
java中使用Semaphore構建阻塞對象池
Semaphore是java 5中引入的概念,叫做計數(shù)信號量。主要用來控制同時訪問某個特定資源的訪問數(shù)量或者執(zhí)行某個操作的數(shù)量。
Semaphore中定義了一組虛擬的permits,通過獲取和釋放這些permits,Semaphore可以控制資源的個數(shù)。
Semaphore的這個特性可以用來構造資源池,比如數(shù)據(jù)庫連接池等。
Semaphore有兩個構造函數(shù):
public Semaphore(int permits) { sync = new NonfairSync(permits); } public Semaphore(int permits, boolean fair) { sync = fair ? new FairSync(permits) : new NonfairSync(permits); }
permits定義了許可資源的個數(shù),而fair則表示是否支持FIFO的順序。
兩個比較常用的方法就是acquire和release了。
public void acquire()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sync.acquireSharedInterruptibly(1); } public void release() { sync.releaseShared(1); }
其中acquire用來獲取資源,release用來釋放資源。
有了這兩個特性, 我們看一下怎么使用Semaphore來定義一個一個有界容器。
我們可以將Semaphore初始化為容器池大小,并且在容器池獲取資源時調(diào)用acquire,將資源返回給容器池之后再調(diào)用release。
我們看下面的一個實現(xiàn):
public class SemaphoreUsage<T> { private final Set<T> set; private final Semaphore sem; public SemaphoreUsage(int bound){ this.set = Collections.synchronizedSet(new HashSet<T>()); sem= new Semaphore(bound); } public boolean add (T o)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sem.acquire(); boolean wasAdded = false; try{ wasAdded=set.add(o); return wasAdded; }finally { if(!wasAdded){ sem.release(); } } } public boolean remove(Object o){ boolean wasRemoved = set.remove(o); if(wasRemoved){ sem.release(); } return wasRemoved; } }
上面的例子我們定義了一個有界的synchronizedSet。 要注意一點是在add方法中,只有add成功之后才會調(diào)用release方法。
本文的例子請參考https://github.com/ddean2009/learn-java-concurrency/tree/master/Semaphore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腳本之家。
相關文章
詳解IntelliJ IDEA 中如何配置多個jdk版本即(1.7和1.8兩個jdk都可用)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詳解IntelliJ IDEA 中如何配置多個jdk版本即(1.7和1.8兩個jdk都可用),非常具有實用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2017-11-11Springboot如何實現(xiàn)對配置文件中的明文密碼加密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Springboot如何實現(xiàn)對配置文件中的明文密碼加密問題,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錯誤或未考慮完全的地方,望不吝賜教2023-12-12SpringBoot集成JWT實現(xiàn)登陸驗證的方法詳解
JSON?Web?Token(JWT)是一個開放的標準(RFC?7519),它定義了一個緊湊且自包含的方式,用于在各方之間以JSON對象安全地傳輸信息。本文將利用SpringBoot集成JWT實現(xiàn)登陸驗證,感興趣的可以了解一下202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