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實現(xiàn)鄰接表頂點的刪除
更新時間:2020年04月26日 17:23:41 作者:xiaoming1430026911
這篇文章主要為大家詳細介紹了C++實現(xiàn)鄰接表頂點的刪除,文中示例代碼介紹的非常詳細,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可以參考一下
本文實例為大家分享了C++實現(xiàn)鄰接表頂點的刪除代碼,供大家參考,具體內(nèi)容如下
這里的邊是無向邊
刪除頂點v時,要找到頂點v的鄰接頂點w,把w中指向v的邊刪除掉,再刪除邊(v,w)。循環(huán)這個過程,直到把和頂點v有關的邊都刪除掉為止。
再接著需要刪除頂點v。
不可以直接像數(shù)組那樣直接把頂點v之后的頂點位置像前移動一位,因為這樣其他頂點的位置將會發(fā)生變化,頂點邊中的頂點位置將會出錯。
邊和頂點的定義如下:
struct Edge{//邊節(jié)點的定義 int dest;//邊的另一頂點位置 E cost;//邊上的權值 Edge<T, E> *link;//下一條邊鏈指針 Edge(){}//構造函數(shù) Edge(int num, E weight):dest(num),cost(weight),link(NULL){}//構造函數(shù) bool operator!=(Edge<T, E>& R)const{ return (dest!=R.dest)?true:false; } }; template <class T, class E> struct Vertex{//頂點的定義 T data;//頂點的名字 Edge<T, E> *adj;//邊鏈表的頭指針 };
刪除函數(shù)如下:
//在圖中刪除一個指定頂點v,v是頂點號。 template <class T, class E> bool Graphlink<T,E>::removeVertex(int v){ if(v<0||v>=numVertices||numVertices==1)return false; Edge<T,E> *t, *p, *s; int i, k; while(NodeTable[v].adj!=NULL){ //將頂點 p = NodeTable[v].adj; k = p->dest; s = NodeTable[k].adj; t = NULL; while(s!=NULL&&s->dest!=v){ t = s; s = s->link; } if(s!=NULL){ if(t==NULL){//說明第一條邊的另一個頂點就是v NodeTable[k].adj = s->link; } else{ t->link = s->link; } delete s; } //以上代碼是用來將頂點v的入度刪除 NodeTable[v].adj = p->link; delete p;//刪除頂點v的邊 numEdges--; } //以上代碼將所有涉及到頂點v的邊都刪除了,接下來要調整表結構 numVertices--; NodeTable[v].data = NodeTable[numVertices].data; p = NodeTable[v].adj = NodeTable[numVertices].adj; //把原來頂點numVertices的入度改為頂點v的入度 while(p!=NULL){ s = NodeTable[p->dest].adj; while(s!=NULL){ if(s->dest==numVertices){ s->dest = v; break; } else s = s->link; } p = p->link; } return true; }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腳本之家。
相關文章
OpenCV4 實現(xiàn)背景分離的詳細步驟(背景減法模型)
背景分離(BS)是一種通過使用靜態(tài)相機來生成前景掩碼(即包含屬于場景中的移動對象像素的二進制圖像)的常用技術,本文給大家介紹OpenCV4 實現(xiàn)背景分離的詳細步驟,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2021-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