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中Promise的執(zhí)行順序詳解
前言
最近看到一個 Promise 相關的很有意思的代碼:
new Promise((resolve) => { console.log(1) resolve() }).then(() => { new Promise((resolve) => { console.log(2) resolve() }).then(() => { console.log(4) }) }).then(() => { console.log(3) })
第一次看到這個代碼的時候,以為的輸出結果會是:1,2,3,4,但是被實際的輸出結果打臉 。
如圖所示,實際的輸出結果為:1,2,4,3。
代碼分析
為了搞清楚實際的輸出結果為什么是:1,2,4,3,我們來一步步分析代碼的執(zhí)行。
我們知道,Promise 實例化時,傳入的回調會立即執(zhí)行,而Promise 的 then 回調會被放到微任務隊列中,等待執(zhí)行。隊列就是一個先進先出的列表,先被放到隊列的回調,會被優(yōu)先執(zhí)行。前面的代碼中,一共有 5 個回調函數(shù)。
回調1 是 Promise 實例化時的回調,所以會立即執(zhí)行,此時控制臺打印出數(shù)字 1,然后 resolve() 方法被調用,此時的 Promise 狀態(tài)被修改成了 fulfilled(如果沒有調用 resolve() 方法,Promise 的狀態(tài)為 pending)。
Promise 實例化完成后,第一個 then() 方法被調用, 回調2 會被放入了微任務隊列中,等待執(zhí)行。
then 方法何時調用?
這個時候疑問點來了,第一個 then() 方法被調用后,第二個 then 方法會不會馬上被調用,如果會,那輸出的結果就應該是 :1,2,3,4。顯然,此時不會馬上調用第二個 then() 方法,也就是不會馬上將 回調5 放入微任務隊列。那如果不會,那何時才會被調用?
這個時候,需要看一下 Promise/A+ 規(guī)范。重點是下面幾條:
2.2 then 方法 promise 的 then 方法接受兩個參數(shù):
promise.then(onFulfilled, onRejected)
2.2.2 如果 onFulfilled 是函數(shù):
- 2.2.2.1 當 promise 處于已處理狀態(tài)時,該函數(shù)必須被調用并將 promise 的值作為第一個參數(shù)。
- 2.2.2.2 該函數(shù)一定不能在 promise 處于已處理狀態(tài)之前調用。
- 2.2.2.3 該函數(shù)被調用次數(shù)不超過一次。
2.2.6 then 可以在同一個 promise 上多次調用。
- 2.2.6.1 如果 promise 處于已處理狀態(tài)時,所有相應的 onFulfilled 回調必須按照它們對 then 的組織順序依次調用。
- 2.2.6.2 如果 promise 處于已拒絕狀態(tài)時,所有相應的 onRejected 回調必須按照它們對 then 的組織順序依次調用。
2.2.7 then 必須返回一個 promise。
promise1 = new Promise(resolve => resolve()) // promise1 可以多次調用 then // 且 onFulfilled 回調的執(zhí)行順序,按照 .then 的調用順序執(zhí)行 promise1.then(onFulfilled1) // 1 promise1.then(onFulfilled2) // 2 promise1.then(onFulfilled3) // 3 // 上面 3 個 onFulfilled,按照 1、2、3 的順序執(zhí)行
// 調用 .then 方法后,返回一個新的 promise promise2 = promise1.then(onFulfilled, onRejected);
綜上,第一個 then() 方法調用后,會返回一個新的 Promise。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保持鏈式調用,而且 then() 方法內的 onFulfilled 回調會等待 Promise 狀態(tài)修改之后才會調用。
我們稍微修改一下前面代碼的調用形式,如下:
const p1 = new Promise((resolve) => { ? console.log(1) ? resolve() }) const p2 = p1.then(() => { ? new Promise((resolve) => { ? ? console.log(2) ? ? resolve() ? }).then(() => { ? ? console.log(4) ? }) }) const p3 = p2.then(() => { ? console.log(3) })
p1.then() 會返回一個新的 Promise 命名為 p2,后面的 p2.then() 的回調會在 p1.then() 內的回調函數(shù)執(zhí)行完之后,才會調用,也就是 p2 這個 Promise 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之后。
所以,只有 回調2 執(zhí)行完成后,才會執(zhí)行 p2.then()。我們再看 回調2 的內容。
回調2 先是對一個 Promise 進行了實例化操作,實例化的回調為 回調3 ,該回調會立即執(zhí)行,此時控制臺打印出數(shù)字 2,然后 resolve() 方法被調用,此時的 Promise 狀態(tài)被修改成了 fulfilled,后面的 回調4 會放入微任務隊列?;卣{2 執(zhí)行完畢后,執(zhí)行 p2.then(),回調5 被放入微任務隊列。
按照隊列先進先出的執(zhí)行順序,先執(zhí)行 回調4,然后執(zhí)行 回調5。所以,在控制臺會先輸出數(shù)字 4,然后輸出數(shù)字 3。
如果想要輸出的結果為:1,2,3,4,可以將代碼改成如下形式:
const p1 = new Promise((resolve) => { ? console.log(1) ? resolve() }) p1.then(() => { ? new Promise((resolve) => { ? ? console.log(2) ? ? resolve() ? }).then(() => { ? ? console.log(4) ? }) }) p1.then(() => { ? console.log(3) })
根據(jù)前面的 2.2.6 規(guī)則,then 可以在同一個 promise 上多次調用,且 p1 后面的 then 會按照他們的調用順序直接放入微任務隊列中。
總結
到此這篇關于JavaScript中Promise執(zhí)行順序的文章就介紹到這了,更多相關js Promise的執(zhí)行順序內容請搜索腳本之家以前的文章或繼續(xù)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腳本之家!
相關文章
JavaScript使用箭頭函數(shù)實現(xiàn)優(yōu)化代碼
在JavaScript的編程世界里,我們時常被普通函數(shù)的冗長寫法所困擾,每次都需要寫function關鍵字,有時候還要明確地寫return語句,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如何利用箭頭函數(shù)優(yōu)化這些繁瑣的代碼吧202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