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模擬實現(xiàn)HashMap算法流程詳解
1、前言
上期講解了 HashMap 和 HashSet 的一些相關源碼,本期我們就來簡單的模擬實現(xiàn)一下 HashMap,當然肯定沒有源碼那么的復雜,但是簡單的結(jié)構(gòu)還是要去實現(xiàn)一下的,當然,這也是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課程中最后一起了,后續(xù)博主也會帶來 MySQL基礎,和 Java EE 一些相關的內(nèi)容。如果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特別困難的話,記得多畫圖,多調(diào)試。
2、成員變量的設定
public class MyHashMap<K, V> {
private Entry<K, V>[] table; //哈希表
private int size; // 有效數(shù)據(jù)個數(shù)
private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負載因子設定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CAPACITY = 6; //默認容量
// 節(jié)點
public static class Entry<K, V> {
private K key;
private V value;
private Entry<K, V> next;
public Entry(K key, V value) {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
}
}這里我們采用數(shù)組來存儲我們的數(shù)據(jù),而每個數(shù)組的元素是 Entry 這樣的節(jié)點,Entry 中包含一個 next 引用,用來存放下一個節(jié)點,從而實現(xiàn)數(shù)組中每個元素可以是一個鏈表的結(jié)構(gòu),那么大概是這樣的一個結(jié)構(gòu):

通常我們畫數(shù)組都是橫過來畫的,只不過這次我們把數(shù)組豎過來畫的,這樣能更清晰看到鏈表的結(jié)構(gòu),從美觀上也更漂亮。
簡而言之,我們今天實現(xiàn)的結(jié)構(gòu)就是數(shù)組元素中放鏈表的結(jié)構(gòu),當然涉及到了泛型的知識,如果對泛型還不夠了解,可以看下博主 JavaSE 系列泛型的博客。
3、構(gòu)造方法
public MyHashMap() {
this.table = (Entry<K, V>[])new Entry[DEFAULT_CAPACITY];
this.size = 0;
}
public MyHashMap(int capacity) {
this.table = (Entry<K, V>[])new Entry[capacity];
this.size = capacity;
}因為是模擬實現(xiàn),我們就盡可能的簡化,體現(xiàn)出 HashMap 底層的結(jié)構(gòu)即可,這我們就默認令 HashMap 的大小為6,也有一個帶參數(shù)的構(gòu)造方法,可以指定哈希表的大小。
有了上述的準備工作,我們這里就可以來實現(xiàn)下主要的幾個方法了,主要實現(xiàn) put,get,resize(擴容),hash 這些方法。
4、hash方法以及閾值判斷方法
這里我們簡單設計一下即可,就獲取對象的 hashCode % 哈希表的長度即可:
private int hash(K key) {
return (key == null) ? 0 : key.hashCode() % table.length;
}判斷是否達到閾值,也就是是否超過設定的負載因子了,就需要考慮擴容的情況,上期介紹到,求負載因子:哈希表的長度 / 元素個數(shù),有了這樣的公式,那自然就好判斷是否到達了閾值了:
private boolean loadFactor() {
return size * 1.0 / table.length >= DEFAULT_LOAD_FACTOR;
}5、put方法
在 JDK1.7 及之前鏈表采用的是頭插的方式,JDK1.8 及以后采用的是尾插方式,那么我們就來模擬實現(xiàn)一下尾插的一個邏輯。
這里思考插入時的兩種情況:
1. 通過 hash 值,得到哈希表的位置上不存在元素,也就是 hash 位置為 null 的情況下。
直接在當前哈希表元素 new 一個節(jié)點插入即可。
我們就按照上述的兩種情況來進行插入元素。

2. 通過 hash 值,得到哈希表的位置上已經(jīng)存在元素了,也就是 hash 位置 不為 null 的情況下。
- 遍歷鏈表沒有與要插入的 key 相同的元素的情況下,直接在最后插入。
- 遍歷鏈表發(fā)現(xiàn)了存在相同 key 的元素的情況下,更新 key 對應的 value 值,即可。


分析上述的情況,也有圖解的情況,接下來就可以來實現(xiàn)我們的代碼了: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
private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
// 通過 hash 值, 找到對應位置
Entry<K, V> cur = table[hash];
Entry<K, V> prev = null;
if (cur == null) {
table[hash] = new Entry<>(key, value);
} else {
while (cur != null) {
// 碰到相同值的情況
if (cur.key.equals(key)) {
cur.value = value; //更新下value值
return value;
}
prev = cur;
cur = cur.next;
}
// prev 后面插入節(jié)點
prev.next = new Entry<>(key, value);
}
size++;
// 判斷是否超過了閾值考慮擴容問題。
if (loadFactor()) {
resize();
}
return value;
}這里我是采用 prev 記錄 cur 的前一個節(jié)點,當 cur 為 null 就結(jié)束循環(huán)了,進行尾插,當然你也可也當 cur.next 為 null,結(jié)束循環(huán),最后使得 cur.next = new Entry<>(key,value) 也是可以的。
這里每插入一個元素,都需要判斷是否超過了設定的 0.75 的負載因子了,如果超過的話,就需要重新調(diào)整哈希表的大小。
6、resize 方法
給哈希表擴容的目的就是減少沖突的概率,但是這里得考慮到一個問題,可以直接擴容嗎?我們 hash 函數(shù)設置是 key.hashCode % table.length,那么如果哈希表的長度改變了,之前表中元素 key 對應的 hash 值也會發(fā)生改變,所以我們通過新的 hash 值,不一定能找到之前元素的位置了。所以擴容之后,原來表中所有元素的位置都要通過新的 hash 值放入新的位置上。
private void resize() {
// 重新擴容勢必會考慮到一個問題, 重新 hash 的問題
// 即現(xiàn)在表中的元素, 要通過新的 hash 值, 放入擴容后新的位置上
// 二倍式擴容
Entry<K, V>[] oldTable = table;
table = (Entry<K, V>[])new Entry[table.length * 2];
// 將 oldTable 的數(shù)據(jù)通過新的 hash, 拷貝進 table 中
copyData(oldTable);
}
private void copyData(Entry<K, V>[] oldTable) {
// 遍歷這個 oldTable 將數(shù)據(jù)拷貝進他 table 中
for (int i = 0; i < oldTable.length; i++) {
Entry<K, V> node = oldTable[i];
while (node != null) {
// 不能直接將 node 插入進去, 因為 node.next 后面可能還有其他元素
// 所以我們要拷貝一份新的 node 進行插入
Entry<K, V> insertNode = new Entry<>(node.key, node.value);
int index = hash(node.key); // node要被hash到的新位置
Entry<K, V> cur = table[index];
// table當前位置沒有元素, 直接插入該節(jié)點作為鏈表的頭節(jié)點
if (cur == null) {
table[index] = insertNode;
} else {
Entry<K, V> prev = null;
// 如果當前數(shù)組下標已經(jīng)有元素了, 就遍歷數(shù)組中鏈表往后找
while (cur != null) {
prev = cur;
cur = cur.next;
}
prev.next = insertNode;
}
// 插入 oldTable[i] 當前鏈表中節(jié)點后, node 往后走, 判斷還有沒有節(jié)點需要重新 hash 插入
node = node.next;
}
}
}表中的每個元素是一個鏈表,但是需要對個元素進行重新 hash,不能直接移動整條鏈表,只能拿出每個元素,分別重新 hash 放入新的位置上,所以這里我采取將老節(jié)點復制出來進行重新hash。
這里我也寫了一個測試樣例,來證明該代碼上下文代碼結(jié)合跑起來擴容后是會重新 hash 放入新的位置的: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HashMap<Integer, Integer> map = new MyHashMap<>();
map.put(1, 1);
map.put(17, 2);
map.put(21, 3);
map.put(11, 4);
System.out.println("擴容前: ");
System.out.println(map);
map.put(13, 5);
System.out.println("擴容后: ");
System.out.println(map);
}
由于默認數(shù)組大小是 6,當插入完第五個元素后,則會達到閾值,就需要擴容了,這里我重寫了 toString 方法,能看到打印結(jié)果就是模擬出數(shù)組加鏈表結(jié)構(gòu)的打印,很明顯能看到,擴容前,5 下標位置有 key=17 和 key=11 兩個元素,而擴容后 5 下標只剩下 key = 17 一個元素了,而 key=11 則被重新 hash 到了 11 位置下。
7、get 方法
這個方法就比較簡單了,通過傳過來的 key 返回對應 key 的 value值,利用傳過來 key 通過 hash 函數(shù)獲取 index 位置,這個位置可能沒有元素,可能是一條鏈表,但鏈表中也可能不存在key,也可能存在 key,如果 index 位置沒有元素,或者遍歷 index 位置都沒找到 key,那么就返回 null,找到了即返回 key 對應的 value 值即可。代碼如下:
public V get(K key) {
// 通過 hash 獲取當前 key 所在的位置
int index = hash(key);
// 通過 index 位置找到 key 對應的 value
Entry<K, V> cur = table[index];
while (cur != null) {
if (cur.key.equals(key)) {
return cur.value;
}
cur = cur.next;
}
return null;
}這次模擬實現(xiàn) HashMap 相較于源碼我們還是簡單了很多,主要是練習數(shù)組加鏈表這樣的一個結(jié)構(gòu),和練習重新hash 的一個問題。那么 Java 實現(xiàn)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初階的內(nèi)容到此就告一段落了
到此這篇關于Java模擬實現(xiàn)HashMap算法流程詳解的文章就介紹到這了,更多相關Java HashMap內(nèi)容請搜索腳本之家以前的文章或繼續(xù)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腳本之家!
相關文章
解決logback使用${spring.application.name}日志打印路徑的問題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解決logback使用${spring.application.name}日志打印路徑的問題,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錯誤或未考慮完全的地方,望不吝賜教2024-06-06
Java中BeanUtils.copyProperties的11個坑總結(jié)
我們?nèi)粘i_發(fā)中,經(jīng)常涉及到DO、DTO、VO對象屬性拷貝賦值,很容易想到org.springframework.beans.BeanUtils的copyProperties,它會自動通過反射機制獲取源對象和目標對象的屬性,pyProperties,會有好幾個坑呢,本文將給大家總結(jié)一下遇到的坑,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2023-05-05
SpringMVC中RequestContextHolder獲取請求信息的方法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SpringMVC中RequestContextHolder獲取請求信息的方法,文中通過示例代碼介紹的非常詳細,對大家的學習或者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學習價值,需要的朋友們下面隨著小編來一起學習學習吧2020-04-04
如何基于springcloud模擬RPC調(diào)用(Feign)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如何基于springcloud模擬RPC調(diào)用(Feign),文中通過示例代碼介紹的非常詳細,對大家的學習或者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學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2020-0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