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Vue?DIFF
不帶 key 的操作
對于不帶 key 的情況,我們的操作略顯原始,整個流程如下:
- 首先獲取 oldChildren 和 newChildren 的長度
- 如果說兩者一樣長的話
就從 tag/children 逐個進行比對,如果相同,則進行保留,如果不同,則進行刪除,并且重新進行掛載。
- 如果說兩者不一樣長的話
如果 newChildren 更長,就在進行如上操作之后,再從 newChildren 多處的部分開始,逐個進行添加。
如果 oldChildren 更長,就在進行如上操作之后,再從 oldChildren 多出的部分開始,逐個進行刪除。
代碼如下:
const patch = (n1, n2) => { if(n1.tag !== n2.tag) { const n1ElParent = n1.el.parentElement; n1ElParent.removeChild(n1.el); mount(n2, n1ElParent) } else { // 取出 element 對象,并且在 n2 中進行保存 const el = n1.el = n2.el // 為了獲取 value const oldProps = n1.props || [] const newProps = n2.props || [] // 遍歷新對象 for(const key in newProps) { const oldValue = oldProps[key] const newValue = newProps[key] if(oldValue != newValue) { if(key.startsWith("on")) { el.addEventListener(key.slice(2).toLowerCase(), newValue); } else { el.setAttribute(key, newValue); } } } // 刪除舊的 props for(const key in oldProps) { if(key.startsWith("on")) { const value = oldProps[key]; // removeEventListener(type, listener) // type ==> 一個字符串,表示需要移除的事件類型 | listener ==> 需要從目標事件中移除的事件處理函數。 el.removeEventListener(key.slice(2).toLowerCase(), value) } if(!(key in newProps)) { el.removeAttribute(key) } } // 3. 處理children const oldChildren = n1.children || [] const newChildren = n2.children || [] // 如果新的 node 的 children 只是一個字符串,那直接覆蓋就可以了 if (typeof newChildren === 'string') { // 如果舊的也是字符串,那就判斷一下是不是一樣的,然后覆蓋一下 if (typeof oldChildren === 'string') { if (newChildren != oldChildren) { el.textContent = newChildren } } else { // 如果新的是很多很多東西,我直接覆蓋就可以了 el.innerHTML = newChildren } } else { // 這種情況新的 node 并不是字符串,是數組啥的 // 然后判斷一下舊的的情況 // 如果是字符串 if(typeof oldChildren === 'string') { el.innerHTML = "" newChildren.forEach((item) => { mount(item, el) }) } else { // 如果都不是字符串的話 // 拿到共同長度 const commonLength = Math.min(oldChildren.length, newChildren.length) for(let i=0;i<commonLength;i++) { patch(oldChildren[i], newChildren[i]) } // 如果新的節(jié)點的子節(jié)點多一些的話,那就全部掛載上去 if(newChildren.length > oldChildren.length) { newChildren.slice(commonLength).forEach((item) => { mount(item, el) }) } // 如果舊的節(jié)點的子節(jié)點多一些,那就一個個刪除! if(newChildren.length > oldChildren.length) { oldChildren.slice(commonLength).forEach((item) => { el.removeChild(item) }) } } } } }
帶 key 的操作
這個就比較靈性了。
簡單 DIFF
首先我們還是正常進行比對
我們開兩個 for 循環(huán),外層是 newChildren ,內層是 oldChildren,如果兩者的 key 相同,我們就可以進行到下一步了 ==> 找到需要進行移動的元素。
Vue是如何找到需要進行移動的元素
我們會創(chuàng)建一個 lastIndex 參數,用來標記 key 相同的情況的最大的 Index,大致邏輯是:
if (j < lastIndex) { // 進行 patch 操作 } else { lastIndex = i }
所以在我們的 j 小于 lastIndex 的時候,我們就知道,該移動了~
Vue是如何移動元素的
我們知道 j(舊的vnode Index) < lastIndex 的 case 我們要進行移動
我們首先要拿到 newChildren[i - 1](新 vnode 的 i - 1 的值),當前新節(jié)點的前一個 vnode,然后進行移動,最后直接 insert 就好了。
Vue是如何進行新增元素的
我們會創(chuàng)建一個 find 參數,用來判斷這個節(jié)點是不是新節(jié)點
如果是舊節(jié)點,我們就走移動邏輯
如果是新節(jié)點,我們就在后面新增,這里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加在誰的后面
如果 newChildren[i - 1] 為 null,我們就直接掛載到第一個節(jié)點上
如果 newChildren[i - 1] 不為 null,我們就把新節(jié)點掛載到 newChildren[i - 1] 上
Vue 是如何刪除多余的舊元素的
我們遍歷完新元素之后,還需要遍歷一遍舊元素,如果說當前舊元素的 key 在新元素中無對應,那就摘出來,刪除它。
雙指針 DIFF
流程如下:
- 首先是 oldStart <- newStart
- 然后是 oldEnd <- newEnd
- 然后是 oldEnd <- newStart
- 最后是 newEnd <- newStart
這樣看起來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匹配到呢,那是不是就有問題啦?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用 newStart 的 key 和 oldChildren 中的所有 key 做比較,得到 idx ,如果 idx > 0 ,則我們就做移動,然后把這個位置設置為 undefined,后面如果碰到了這個位置就直接跳過去。
快速 DIFF
快速 DIFF 做了一個預處理,把相同的東西提前打補丁處理了。
分別從前往后開循環(huán)以及從后往前開循環(huán),把相同的處理掉,不同的留下來。
如何新增?
如圖所示,如果我們前后兩輪循環(huán)遍歷完之后,newEnd <= j,就說明有新增,我們找到 oldEnd,while(j >= newEnd)在它的后面一個接一個的掛載進去就可以了。
如何刪除?
如圖所示,如果我們前后兩輪循環(huán)遍歷完之后,oldEnd <= j,就說明有新增,我們找到 oldEnd,while (j <= oldEnd) 一路刪除上去。
我們剛才看到的兩種都是理想情況,那如果預處理之后情況依舊復雜呢?
function patchKeyedChildren(n1, n2, container) { const newChildren = n2.children const oldChildren = n1.children // 更新相同的前置節(jié)點 // 省略部分代碼 // 更新相同的后置節(jié)點 // 省略部分代碼 if (j > oldEnd && j <= newEnd) { // 省略部分代碼 } else if (j > newEnd && j <= oldEnd) { // 省略部分代碼 } else { // 增加 else 分支來處理非理想情況 } }
這個時候我們再開一個 source
數組
source
數組將用來存儲新的一組子節(jié)點中的節(jié)點在舊的一組子節(jié)點中的位置索引,后面將會使用它計算出一個最長遞增子序列,并用于輔助完成 DOM
移動的操作
由于之前我們要尋找兩個 key
相等的值需要使用兩個 for
循環(huán),這樣就會導致時間復雜度相當的高,所以我們在這里使用了一個 key-index[新數組的索引]的映射表,這樣我們只需要做一次便利就可以了,不需要去做嵌套,時間復雜度從 O(N^2) -> O(N)。
如何判斷是否移動?
和之前簡單 DIFF 的流程很像,之前我們是找最大索引值,如果索引小的都需要移動,索引更大則更新 lastIndex
我們在講解簡單 Diff 算法時曾提到,如果在遍歷過程中遇到的索引值呈現遞增趨勢,則說明不需要移動節(jié)點,反之則需要。
所以這里的 moved 為 true 我們就可以移動了。
如何移動元素通過 source 找到最長遞增子序列
通過最長遞增子序列得到一個子序列索引的數組,最長遞增子序列不需要移動
然后做處理,對于新節(jié)點,也就是 source 中是 -1 的情況,我們直接新增就好了,如果不是新節(jié)點,我們就判斷兩者是否相同,相同則移動最長遞增子序列中的索引,不同則移動 source 中的索引。
以下是對于索引中兩者不相同的處理。
到此這篇關于淺談Vue DIFF的文章就介紹到這了,更多相關Vue DIFF內容請搜索腳本之家以前的文章或繼續(xù)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腳本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