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中alert()與console.log()的區(qū)別
[1]alert()
[1.1]有阻塞作用,不點擊確定,后續(xù)代碼無法繼續(xù)執(zhí)行
[1.2]alert()只能輸出string,如果alert輸出的是對象會自動調用toString()方法
e.g. alert([1,2,3]);//'1,2,3'
[1.3]alert不支持多個參數的寫法,只能輸出第一個值
e.g. alert(1,2,3);//1
[2]console.log()
[2.1]在打印臺輸出
[2.2]可以打印任何類型的數據
e.g. console.log([1,2,3]);//[1,2,3]
[2.3]支持多個參數的寫法
e.g. console.log(1,2,3)// 1 2 3
alert 和 console.log 的結果不同?
score = [1,2,3]; sortedScore = []; console.log(score); sortedScore = score.sort(sortNumber) console.log(sortedScore); function sortNumber(a, b) { return b - a; }
以上輸出:
[3, 2, 1]
[3, 2, 1]
但是改成alert:
score = [1,2,3]; sortedScore = []; alert(score); sortedScore = score.sort(sortNumber) alert(sortedScore); function sortNumber(a, b) { return b - a; }
以上輸出:
1, 2, 3
3, 2, 1
為什么會這樣?不應該都是:
1, 2, 3
3, 2, 1
嗎?
經過一番研究發(fā)現是chrome實現的問題,對輸出做了不太合適的優(yōu)化,把console.log的實際執(zhí)行推遲,相當于“惰性”求值,遇上數組、對象這樣的引用類型就出上面的問題了。
https://bugs.webkit.org/show_bug.cgi?id=35801
這是一個很有歷史的 BUG,上個月在開發(fā)版已經修復了。
相關文章
JavaScript isArray()函數判斷對象類型的種種方法
我們知道,JavaScript中檢測對象類型的運算符有:typeof、instanceof,還有對象的constructor屬性2010-10-10nuxt+axios實現打包后動態(tài)修改請求地址的方法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nuxt+axios實現打包后動態(tài)修改請求地址的方法,文中通過示例代碼介紹的非常詳細,對大家的學習或者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學習價值,需要的朋友們下面隨著小編來一起學習學習吧20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