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bbbwbbbw肥妇,免费乱码人妻系列日韩,一级黄片

9張固態(tài)硬盤天梯圖! 2024年25款固態(tài)硬盤SSD測評總結

  發(fā)布時間:2024-12-24 15:20:47   作者:佚名   我要評論
今天我們匯總了各自保存的過往SSD測試數(shù)據(jù),以排除SLC Cache影響后的單隊列4K隨機讀取性能為基準,共同繪制出了一份硬盤榜單,詳細請看下文介紹

作為SSD發(fā)燒友,最近一年多以來,我自己已經測試過了20多款SSD,也積累起來一些第一手的測試數(shù)據(jù)。

前段時間,朋友@WittmanARC 找我聊天,說起然天一停止更新SSD天梯圖后,近年來新出的產品就沒得參考了,而另一位專業(yè)UP主HOMOLAB雖然提供了更加專業(yè)詳盡的SSD性能對比圖表,但他測試的產品以企業(yè)級SSD為主,OEM消費級SSD為輔,零售端常見的型號也不太好在里面找到。

WittmanARC說,要不咱們也簡單做個自己的榜單吧,能給DIYer兄弟們提供點兒參考。所以我們匯總了各自保存的過往SSD測試數(shù)據(jù),以排除SLC Cache影響后的單隊列4K隨機讀取性能為基準,共同繪制出了一份硬盤榜單。

不過有一說一,這份榜單只是管中窺豹而已,更多的只是起到一點點參考作用而已——

根據(jù)Solidigm等機構的統(tǒng)計,在實際使用SSD時,面對不同的使用場景,對SSD的性能利用也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對于影音創(chuàng)作者而言,使用需求偏重于順序與隨機寫入,而隨機寫入又可以細分為不同塊大小、不同隊列深度的組合:

而對于電競玩家而言,對SSD的使用更偏向于順序和隨機讀取,并且同樣會有不同隊列深度、不同塊大小的各種復雜組合:

而且SSD廠商在對產品進行性能調校時也會存在一個有所取舍的過程,在消費級SSD有限的主控性能和親民售價下,是做不到全能的——舉例來說,一款消費級SSD,它可能偏向于低隊列下的順序寫入,也可能偏向于深隊列高負載下的混合讀寫,就連SLC Cache方案和垃圾回收的策略等也有不同的傾向。

由于固件和調校算法是各家存儲廠商的核心機密,所以對于普通用戶來說,SSD的性能就跟黑箱一樣。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用單獨某一項測試指標來完全評價一款SSD的優(yōu)劣,其實是有失公允的。

這就要求我們在測試SSD時,需要采用多種流程和測試工具,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SSD的表現(xiàn)——這個過程跟盲人摸象有點像,得盡可能多摸幾個部位,才能拼湊出對SSD整體能效的印象。

所以說,此前WittmanARC和我共同繪制的單隊列的SLC Cache緩外4K隨機讀取性能“天梯圖”,只是SSD綜合性能指標中的一個小項而已,不能單純以此項指標來評價一款SSD的優(yōu)劣。

為了從更多的維度來讓不同SSD同臺對比,這里我匯總了一下近一年以來自己留檔的20多款SSD測試數(shù)據(jù),繪制成9張對比圖表,希望能對大家起到參考作用。

本次的9張圖表具體涵蓋了以下4個項目:

  • SLC Cache緩外單隊列4K隨機讀取性能
  • PCMark 10系統(tǒng)基準盤測試成績
  • 3DMark存儲基準測試成績
  • FIO多隊列混合讀寫性能(FOB全新狀態(tài))

PS:由于Intel平臺能更好地發(fā)揮SSD的隨機讀寫性能,所以我自己的測試平臺也以Intel處理器+Windows11系統(tǒng)為主。

本文涉及到的大多數(shù)SSD產品使用Intel i7 13700K+Z790主板來測試,少數(shù)產品的測試CPU為Intel i5 14600KF,極個別產品由Ultra 265K+Z890平臺測試。由于三者主頻相近,在理論上不會出現(xiàn)太大的結果誤差……吧?

各產品的測試報告也可以在我的歷史文章中找到,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單獨去看看。

一、SLC Cache緩外4K隨機單隊列讀取性能天梯圖

關于SLC Cache緩外4K隨機讀取的重要性,在我之前的測評報告中幾乎每篇都會提及。

簡單來說,SSD的小粒度隨機存取性能,是影響我們日常使用電腦時是否流暢的關鍵指標之一。比如我們在進行開機、打開軟件、加載圖片縮略圖等操作時,都會用到這項性能。

雖然SSD的真實使用場景是包含了各種粒度、各種隊列、各種讀寫比例混雜的復雜流程,但從4K小粒度隨機讀寫的性能中,我們可以管中窺豹,掀開面紗一角,對SSD進行初步的評估。

有人可能會說,全網(wǎng)的KOL都在使用CrystalDiskMark測試SSD,這軟件里不是已經有Q1T1 4K隨機讀寫性能測試了么?

其實是這樣的,我們使用CrystalDiskMark、AS SSD Benchmark、TxBench等測試軟件時,軟件在進行測試前,會先向消費級SSD的SLC Cache中寫入一個測試用的文件,然后在這個測試文件的容量范圍內進行一系列讀寫操作。

換句話說,使用此類軟件對這個測試文件進行隨機讀寫測試時,實際是在SLC Cache中內進行的。本質上這些軟件其實都在測試同一類場景,所以咱們自己測的話就用一個CrystalDiskMark就行了,沒必要同質化的軟件用好多個,浪費時間,不夠professional。。

由于SLC Cache機制會對保存其中的數(shù)據(jù)提供更加精簡、準確的FTL映射,這也意味著使用CDM這些軟件測試時,SSD的隨機讀寫結果都會被顯著加強,雖然成績很好看,但其實不夠準確。

實際上,我們日常使用電腦時,打開軟件或者加載游戲等操作,所訪問的基本都是已經被挪出SLC Cache外區(qū)域內的數(shù)據(jù),示意圖如下:

這也使得像CrystalDiskMark、AS SSD Benchmark這類軟件的測試結果,并不能完全貼近我們的實際使用場景,所以為了貼近實際,有必要排除SLC Cache的影響后,再對隨機讀取速度進行測試。

這一部分收錄了我自己測試過的25款SSD的單隊列4K隨機讀取速率,可以看到,除了傲騰以外,大部分消費級閃存SSD的真實性能,是遠要比CrystalDiskMark的測試結果低得多的。

二、PCMark 10系統(tǒng)基準盤測試天梯圖

有很多朋友很關注將SSD作為系統(tǒng)盤時的使用表現(xiàn),但是實際這個關于是否流暢的體驗很難用語言描述,畢竟主觀感受真的沒有量化數(shù)據(jù)來得清晰。

尤其像咱們日常使用Windows系統(tǒng)時,由于系統(tǒng)在后臺運行的進程往往不受我們控制,很難自行規(guī)劃一個排除變量的測試流程。

所以這里我們使用PCMark10的完整系統(tǒng)盤基準測試功能,來對SSD實現(xiàn)量化評估,這項測試包含23項測試場景,每個場景都會運行三次,通過對來自常用應用程序和常見任務的相關實際硬盤軌跡跟蹤,全面反映現(xiàn)在最新存儲設備的性能。具體來說,測試項目包括Windows 10啟動、應用程序/游戲啟動、復制多個大文件和許多小文件、Office和Adobe應用程序運作時的硬盤軌跡等。

這里多說一句,使用PCMark這類專業(yè)性更強的軟件,才是通用的、可量化、可被信任的測試流程。

我們自己測試時,不要像某些KOL一樣,將被測盤作為系統(tǒng)盤,使用知名游戲輔助軟件“游戲加加”對進行SSD讀寫性能測試,并在SSD讀寫延遲結果明顯有誤(達到納秒級,遠低于CPU 內L3 Cache的讀寫延遲)的情況下,來宣稱手里的消費級SSD是一款“讀取密集型固態(tài)”。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