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帶你掌握go中的異常處理
代碼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可能因為一些邏輯上的問題而出現錯誤
func test1(a, b int) int {
result := a / b
return result
}
func main() {
resut := test1(10, 0)
fmt.Println(resut)
}
panic: runtime error: integer divide by zero
goroutine 1 [running]:
main.test1(...)
C:/Users/nlp_1/goWorkspace/src/main.go:6
main.main()
C:/Users/nlp_1/goWorkspace/src/main.go:11 +0xaerror接口
Go語言引入了一個關于錯誤處理的標準模式,即error接口,它是Go語言內建的接口類型,該接口的定義如下:
func test1(a, b int) (result int, err error) {
err = nil
if b == 0 {
fmt.Println("err=", err)
} else {
result = a / b
}
return
}
func main() {
result, err := test1(10, 0)
if err != nil {
fmt.Println("err=", err)
} else {
fmt.Println("err=", result)
}
}
???????err= <nil>
err= 0這種用法是非常常見的,例如,后面講解到文件操作時,涉及到文件的打開,如下:

在打開文件時,如果文件不存在,或者文件在磁盤上存儲的路徑寫錯了,都會出現異常,這時可以使用error記錄相應的錯誤信息。
panic函數
error返回的是一般性的錯誤,但是panic函數返回的是讓程序崩潰的錯誤。
也就是當遇到不可恢復的錯誤狀態(tài)的時候,如數組訪問越界、空指針引用等,這些運行時錯誤會引起panic異常,在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應通過調用panic函數來報告普通的錯誤,而應該只把它作為報告致命錯誤的一種方式。當某些不應該發(fā)生的場景發(fā)生時,我們就應該調用panic。
一般而言,當panic異常發(fā)生時,程序會中斷運行。隨后,程序崩潰并輸出日志信息。日志信息包括panic value和函數調用的堆棧跟蹤信息。
當然,如果直接調用內置的panic函數也會引發(fā)panic異常,panic函數接受任何值作為參數。
func test1(i int) {
var arr [3]int
arr[i] = 999
fmt.Println(arr)
}
func main() {
test1(3)
}
panic: runtime error: index out of range [3] with length 3
goroutine 1 [running]:
main.test1(0xc000052000?)
C:/Users/nlp_1/goWorkspace/src/main.go:7 +0x87
main.main()
C:/Users/nlp_1/goWorkspace/src/main.go:11 +0x18 通過觀察錯誤信息,發(fā)現確實是panic異常,導致了整個程序崩潰。
延遲調用defer
1、defer基本使用
函數定義完成后,只有調用函數才能夠執(zhí)行,并且一經調用立即執(zhí)行。例如:
fmt.Println("hello")
fmt.Println("老王")先輸出“hello”,然后再輸出“老王”。但是關鍵字defer?于延遲一個函數(或者當前所創(chuàng)建的匿名函數)的執(zhí)行。注意,defer語句只能出現在函數的內部。
基本用法如下:
defer fmt.Println("hello")
fmt.Println("老王")以上兩行代碼,輸出的結果為,先輸出“老王”,然后輸出“hello”。
defer的應用場景:文件操作,先打開文件,執(zhí)行讀寫操作,最后關閉文件。為了保證文件的關閉能夠正確執(zhí)行,可以使用defer。
2、 defer執(zhí)行順序
先看如下程序執(zhí)行結果是:
defer fmt.Println("hello")
defer fmt.Println("老王")
defer fmt.Println("你好")執(zhí)行的結果是:
你好
老王
hello
總結:如果一個函數中有多個defer語句,它們會以后進先出的順序執(zhí)行。
如下程序執(zhí)行的結果:
func test03(x int) {
v := 100 / x
fmt.Println(v)
}
func main() {
??????? defer fmt.Println("hello")
defer fmt.Println("老王")
defer test03(0)
defer fmt.Println("你好")
}執(zhí)行結果:
你好
老王
hello
panic: runtime error: integer divide by zero
即使函數或某個延遲調用發(fā)生錯誤,這些調用依舊會被執(zhí)?。
defer與匿名函數結合使用
我們先看以下程序的執(zhí)行結果:
a := 10
b := 20
defer func() {
fmt.Println("匿名函數a", a)
fmt.Println("匿名函數b", b)
}()
???????a = 100
b = 200
fmt.Println("main函數a", a)
fmt.Println("main函數b", b)執(zhí)行的結果如下:
main函數a 100
main函數b 200
匿名函數a 100
匿名函數b 200
前面講解過,defer會延遲函數的執(zhí)行,雖然立即調用了匿名函數,但是該匿名函數不會執(zhí)行,等整個main()函數結束之前在去調用執(zhí)行匿名函數,所以輸出結果如上所示。
現在將程序做如下修改:
a := 10
b := 20
defer func(a,b int) { //添加參數
fmt.Println("匿名函數a", a)
fmt.Println("匿名函數b", b)
}(a,b) //傳參
???????a = 100
b = 200
fmt.Println("main函數a", a)
fmt.Println("main函數b", b)該程序的執(zhí)行結果如下:
main函數a 100
main函數b 200
匿名函數a 10
匿名函數b 20
從執(zhí)行結果上分析,由于匿名函數前面加上了defer所以,匿名函數沒有立即執(zhí)行。但是問題是,程序從上開始執(zhí)行當執(zhí)行到匿名函數時,雖然沒有立即調用執(zhí)行匿名函數,但是已經完成了參數的傳遞。
recover函數
運行時panic異常一旦被引發(fā)就會導致程序崩潰。這當然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因為誰也不能保證程序不會發(fā)生任何運行時錯誤。
Go語言為我們提供了專用于“攔截”運行時panic的內建函數——recover。它可以是當前的程序從運行時panic的狀態(tài)中恢復并重新獲得流程控制權。
看下面例子: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testA() {
fmt.Println("testA")
}
func testB(x int) {
var a [3]int
a[x] = 999
}
func testC() {
fmt.Println("testC")
}
func main() {
testA()
testB(3) //發(fā)生異常 中斷程序
testC()
}
testA
panic: runtime error: index out of range [3] with length 3
goroutine 1 [running]:
main.testB(...)
C:/Users/nlp_1/goWorkspace/src/main.go:13
main.main()
C:/Users/nlp_1/goWorkspace/src/main.go:21 +0x5b 函數B發(fā)生了異常就不會再往下 執(zhí)行了
使用recover
func testA() {
fmt.Println("testA")
}
func testB(x int) {
//設置recover()
//在defer調用的函數中使用recover()
defer func() {
//防止程序崩潰
recover()
}() //匿名函數
var a [3]int
a[x] = 999
}
func testC() {
fmt.Println("testC")
}
func main() {
testA()
testB(3) //發(fā)生異常 中斷程序
testC()
}
// 輸出結果
testA
testC通過以上程序,我們發(fā)現雖然TestB()函數會導致整個應用程序崩潰,但是由于在改函數中調用了recover()函數,所以整個函數并沒有崩潰。雖然程序沒有崩潰,但是我們也沒有看到任何的提示信息,那么怎樣才能夠看到相應的提示信息呢?
可以直接打印recover()函數的返回結果,如下所示:
func testB(x int) {
//設置recover()
//在defer調用的函數中使用recover()
defer func() {
//防止程序崩潰
//recover()
fmt.Println(recover()) //直接打印
}() //匿名函數
var a [3]int
a[x] = 999
}輸出結果如下:
testA
runtime error: index out of range
testC
從輸出結果發(fā)現,確實打印出了相應的錯誤信息。
但是,如果程序沒有出錯,也就是數組下標沒有越界,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func testA() {
fmt.Println("testA")
}
func testB(x int) {
//設置recover()
//在defer調用的函數中使用recover()
defer func() {
//防止程序崩潰
//recover()
fmt.Println(recover())
}() //匿名函數
var a [3]int
a[x] = 999
}
func testC() {
fmt.Println("testC")
}
func main() {
testA()
testB(0) //發(fā)生異常 中斷程序
testC()
}輸入的結果如下:
testA
<nil>
testC
這時輸出的是空,但是我們希望程序沒有錯誤的時候,不輸出任何內容。
所以,程序修改如下:
func testA() {
fmt.Println("testA")
}
func testB(x int) {
//設置recover()
//在defer調用的函數中使用recover()
defer func() {
//防止程序崩潰
//recover()
//fmt.Println(recover())
if err := recover();err != nil {
fmt.Println(err)
}
}() //匿名函數
var a [3]int
a[x] = 999
}
func testC() {
fmt.Println("testC")
}
func main() {
testA()
testB(0) //發(fā)生異常 中斷程序
testC()
}通過以上代碼,發(fā)現其實就是加了一層判斷。這樣就不會使得程序崩潰。
以上就是一文帶你掌握go中的異常處理的詳細內容,更多關于go異常處理的資料請關注腳本之家其它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Golang并發(fā)編程之main goroutine的創(chuàng)建與調度詳解
這篇文章主要為大家詳細介紹了Golang并發(fā)編程中main goroutine的創(chuàng)建與調度,文中的示例代碼講解詳細,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跟隨小編一起學習一下2023-03-03

